产品参数 |
品牌 | 晶华 |
加工定制 | 定制 |
制作时间 | 6-9天左右 |
产地 | 北京 |
运费 | 卖家承担 |
印刷方式 | 卷筒印刷 |
后期工艺 | 打号、模切、排废等 |
打号类型 | 可变二维码/数字码/条形码 |
适用范围 | 化妆品、烟酒等多种行业 |
可售卖地 | 全国 |
材质 | PET膜 | |
一、镭射全息防伪标识又名镭射防伪标签,或称镭射防伪标签。
镭射防伪标签技术包括激光全息图像防伪、 加密激光全息图象防伪和激光光刻防伪技术三方面。
镭射防伪标签技术是继激光器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立体照相技术。
“全息”的意思为 “全部信息”,即相对于普通照相的只记 录物体的明暗变化,激光全息照相还能记录物体的空间变化。
全息技术的概念最早由盖伯(Gabor)于 1948年提出,1962年随着激光器的问世,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Leith andUpatnieks) 在盖伯全息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离轴全息术。
1969年本顿(Benton)发明了彩虹全息术,掀起以白光显示为特征的全息三维显示新高潮。彩虹全息术与当时发展日趋成 熟的全息图模压复制技术的结合便形成了目前风糜世界的全息印刷产业。
二、镭射防伪标签的发展史
(一)第一代镭射商标技术是激光模压全息图像防伪标识。?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MJ·Buerger)在利用X 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 (D·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
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 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
直到60年代初激光出现之后,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 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
70年代末期,人们发现全息图片具有包括三维信息的表面 结构(即纵横交错的干涉条纹),这种结构是可以转移到 高密度感光底片等材料上去的。
1980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压印全息技术,将全息表面结构转移到聚酯薄膜上,从而成功地印制出世界上第一张模压全息图片,这种激光全 息图片又称彩虹全息图片,它是通过激光制版,将影像制 作在塑料薄膜上,产生五光十色的衍射效果,并使图片具 有二维、三维空间感,在普通光线下,隐藏的图像、信息会重现。
当光线从某一特定角度照射时,又会出现新的图像。这种模压全息图片可以像印刷一样大批量快速复制, 成本较低,且可以与各类印刷品相结合使用。至此,全息摄影向社会应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激光模压全息防伪技术传入我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1990年至1994 年期间,全国各地引进生产线上百条,占当时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多。在引进初期,这种防伪技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光全息 图像制作技术迅速扩散,如今早已被造假者从各个方面攻破,几乎完全失去了防 伪的能力。
(二)第二代改进型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第一代激光全息防伪技术的泛滥,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求改进现有技术。?
改进后的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全息图像; 二是透明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三是反射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全息图像,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激光全息图像经历了两个发 展形态,第一形态是计算机合成全息技术,这种技术是将系列普通二维图像经光学成像后,按照全息图像的成像原 理进行处理后记录在一张全息记录材料上,从而形成计算机像素全息图像。
观察这种像素全息图像时,可在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三维图像,其图形和色彩都具有异常灵活多变的动态效应,并且不受再现光线方向的限制。
第二形态是计算机控制直接曝光技术,与普通全息成像不同,这种技术不需要拍摄对象,所需图形完全由计算机生成,通过计算机控制两束相干光束以像素为单位逐点生成全部图案,对不同点可改变双光束之间的夹角,从而制成具有特殊效果的三维全息图。
(三)第三代加密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加密全息图像是指采用诸如激光阅读、光学微缩、低频光刻、随机干涉条纹、莫尔条纹等等光学图像编码加密技术, 对防伪图像进行加密而得到的不可见或变成一些散斑的加密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