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名称:新乡市豫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联系人:秦经理(先生)
联系手机:
固定电话:
企业邮箱:908657473@qq.com
联系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应举镇
邮编:454000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焊材网上看到的,谢谢!
广东8字筋制作机器信息
生产现场
水平形成“8”字筋需要千斤顶点和千斤顶不同步完成。通常认为如果按照蝶形筋尺寸,里面用心形夹块控制中间形状尺寸,外面根据形状用面两台千斤顶同时面效果会更好。我们起初按照这个思路去加工模具,几次实验都没有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原来面、同时了钢筋在中的,使矩形框的搭接部分不能展开,中间形成三道钢筋的情况,不符合要求。后来改成点两侧分别,解决了这个问题。
产品原理:
是运用液压技术对格栅8字钢筋弯曲成形的机械,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根据各种规格的模具对钢筋进行弯曲、焊接。根据模具的规格可以调节钢筋的形状、大小、尺寸。
八字筋机先设计一套模具,外形一样,高度一定比图上的要高1.5cm这样,在做一个顶模具,呈梯形样,恰好和刚才被顶的模具配套,先顶中间部分,再在被顶的模具背后加一个液压油缸,顶一横臂,横臂两端连接梯形顶模下底边一横臂,这样先定模油缸,到位后控制切换到横臂油缸。这一切都是由行程开关,油缸,齿轮泵,电磁换向阀,溢流阀,和电路电路等综合控制的。这种就是效率高,精度高,适合批量生产。
格栅主筋为22的二级钢筋,则使用的角钢至少为110x70x8,使用长边为100的则不搭接长度5d的要求,这一点在以往的很多设计中都有疏忽,值得工程设计人员的注意。
由于已具备广阔的市场需求量,且近几年国内相应设备已逐步成熟,加上建筑公司现有熟练劳动力,因而只有经营很陌生,在国内又没有太多的借鉴。依然以地区为例,总人口才不过1300万,就拥有40多家现代化钢筋加工厂,且大部分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如此竞争的市场,只能是靠经营来产生效益。这一点,作为项目筹建者应重点调研。
格栅钢架安装时,先准确测量定位,放控制线,保证其安装的精度符合设计轮廓, 人 工将运至工作面的格栅按放线的位置就位,并将各单元用螺栓连接上,不要扭紧以便。注意“标高、中线、前倾后仰、左高、右低、左前、右后”等各个部位的位置偏差。
八字结成型机特点
1、新改进型缓推式压花,减小对钢材的损伤。
2、操作控制采用直流调速与变频调速控制。了电动机的效率,了电动机的噪声,使您工作更环保,使用方便,度高。
3、机身结构合理紧凑,各个细节部位都做了充分地改进和加固。让您使用更放心。整机面积小,挪动方便。
4.每天可生产在700-800个八字筋,并且可根据需要调节控制。
8字筋图纸
格栅拱架安装工艺:
1、在钢筋场地按图纸尺寸预制格栅拱架:利用9m长的φ25钢筋,分别加工成中心半径为4.62m,中心周长为9.7m的格栅拱架2根,5.7m长格栅拱架4根;
2、人工配合CAT330D挖掘机将加工好的格栅钢拱架吊装至15T斯太尔自卸卡车,运到导流洞出口施工工作面;
3、根据设计结构尺寸进行测量放样;
4、采用手风钻按间距2m造固定格栅拱架的锚杆孔;
5、人工配合CAT330D挖掘机吊装格栅拱架到位置,先安装两侧竖向长格栅拱架,再安装顶拱格栅拱架,进行焊固;
6、施工的工作面操作位置高度比较高,采用ZL50装载机作为焊工施工操作平台;
7、采用ZL50装载机作为施工操作平台,工人站在装载机铲斗内安装固定锚杆φ25(间距2m,长3m,入岩2.9m):先清洗已造好的锚杆孔,装填锚固剂,要饱满,φ25锚杆;
8、在格栅拱架与岩壁之间挂φ6.5钢筋网(间、排距为15cm×15cm),钢筋网要岩壁。
9、格栅拱架安装好后,喷砼10cm。
铁路初期支护既要能与围岩共同变形,又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控制围岩变形。通常初期支护采用钢架,尤其是“8”字形格栅钢架,结合锚杆、钢筋网、混凝土及超前小导管等超前支护措施等形成柔性受力体系,充分发挥对围岩的加固作用及变形作用,使初期支护与围岩共同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八字筋钢格栅的焊接
1、先将经过八字筋成型机弯制成型的箍筋段位置及数量摆在模具中间,核定好数量。
2、将四个主筋一根一根地穿过夹持在模具卡槽上,并箍筋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3、主筋、箍筋的完成后,进行点焊将箍筋与主筋焊平。但不允许焊的太深,主筋。
4、箍筋焊完成后,接焊附加筋及加强筋,必须保证焊缝的长度和高度。
1)加密设置(5米)监控量测测点,每天2次以上观测围岩收敛情况,随时处理数据,有异常是立即上报。
2)每次注浆边墙脚部位必须加强并进行径向小导管补注浆。
3)每次开挖时在掌子面均匀布置设4个超长炮眼(4.5米),探明前方围岩固结情况(开挖进尺1米),以决定是否对掌子面前方补注浆。
4)当掌子面为淤泥固结物时,采用预留核心土,人工凿岩分部开挖。每开挖一侧,待做好支护后再开挖另一侧。
在全球制造业都在发展中遭遇瓶颈(资产可用度不高、数据度差、工业信息问题、生产灵活性差以及上升的人工成本等)之时,美国提出了“”,提出工业复兴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提出了“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