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随着光电业近几年的蓬勃发展,各产品线越来越齐全,涵盖了1.5至46吋TFT-LCD面板,应用领域包含桌上型显示器、笔记型计算机、液晶电视、车用显示器、工业用计算机、数字相机、数字摄录机、手持DVD、掌上游戏机、手机等全系列应用。各光电生产商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对质量越来越重视,同时对生产线的设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早期UPS主要供电给生产线的控制及核心网络机房电源到现在要求提供全线生产线都不间断,包括传动部分,确保停电4小时内生产线生产不受影响。
二.需求分析
UPS要能为生产线的传动、控制部分提供优质电源,确保生产线停电4小时内生产不受影响。
生产线传动部分电机的功率为55KW。控制部分的总功率为25KW。
系统可靠性要求MTBF>250000h(不含电池)
三.方案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了解用户的负载容量情况如下:
序号 设备名称 容量(KW)
1 电机 55
2 控制设备 25
合计 80KW
分别对UPS及电池设计选型计算如下:
UPS 电源容量选型公式
因此次所带的负载为电机型负载,采用常规配置,须考虑电机启动电流6~9倍,UPS配置的容量也须相应增加6倍,这样配置很不经济,而我们此次通过在电机前面增加变频器来降低启动电流,在UPS容量选择时只需增加1.3系数即可。
UPS容量=现有设备容量÷UPS输出功率因数÷UPS带载比例*电机启动系数(加变频器)
现有设备容量为80000w
UPS输出功率因数为0.8
UPS带载比例为70%(考虑最佳使用率及提升抗冲击能力)
电机启动系数1.3倍
.
UPS容量=80000w÷0.8÷70%*1.3=185714VA
根据计算,此次采用可靠度及抗冲击能力极高的台达NT系列200KVA。
2.电池配置计算
为了让电池的配置更加合理,计算电池按照生产线的实际功率计算。
要求使用中达电通DCF126系列电池,后备时间为240分钟。UPS的逆变器终止电压为300V,逆变器效率为0.95,输出负载的功率因数为0.8,选择电池容量、串连只数、并联组数如下:
UPS所需的直流功率为:
Pdc =实际功率/逆变器效率=80KW /0.95=84.21 KW
每组电池的串连只数为:
No = 逆变器终止电压/电池终止电压= 300V/1.7V=176.4节≈174单体(cell)
每组电池数= No/电池单体数=174/6=29块
按照NT系列UPS要求,每组电池数应为:29块
根据电池放电功率表,选择DCF126-12/200(12V-200AH)电池,每个电池放电功率为80W(1.8V/cell, 240分钟时),则需要的电池组数为:
G = Pda/(单体功率 x 单体数No)=84.21KW/(80W x 29x6)=6.05组 ≈6组。
需要的电池配置为:DCF126-12/200电池29只×6组。
电池恒功率放电数
电池型号 电池终止电压为1.8V / 单体时的放电功率(W / CELL)25°C
时间(分钟) 60 120 180 240 300 480 600
DCF126-12/120AH 134 80.2 61.4 49.5 36.7 31 23.4
DCF126-12/200AH 227 138 104 80 69.5 50 39
DCF126-12/250AH 283.7 166.3 130 102 86.8 67.8 48.8
3.方案电气原理图
主要由UPS、变频器、接触器等组成完整经济可靠的系统。
配置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品牌 数量
1 NT系列UPS GES-NT200K 台达 1
2 变频器 90KW 台达 1
3 电池 12V/200AH 中达 174
4 电池柜 DBC30B1 中达 6
5 电池配电柜 中达 1
6 线缆 若干
四.NT系列产品介绍
4.1性能及技术特点
双变换纯在线式设计
可8台UPS并机冗余,无须外加并联控制卡
使用大型中文及多国语言图形化LCD显示
宽广的输入电压范围
逆变器采用全桥架构技术,可100%三相不平衡供电且负载适应性最强
磁性组件采用H级绝缘防护等级设计,安全性高
充电系统采DIN41773国际标准
设计有电池温度补偿,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具有电池防漏液侦测功能
电池组共享(Common Battery)
可远程遥控或面板控制警急事故关机功能(EPO)
高整机效率
标配有手动维护旁路开关功能(MBS)
输入端可作双回路供电设计
具有输出隔离变压器
输出过载能力强
采用多组微处理器控制与模块化设计,维护简易
内建SRAM,可以储存多于500笔信息数据
可搭配电力监控软件,对UPS作网络及远程监控
提供超过4种以上的通信接口可供选择
智能变速风扇,低噪音,节省电费及提高风扇使用寿命
短路保护设计与超强防雷击保护
可作8台(N+1)并机扩容冗余,提供经济可靠的高效率供电保护
4.2 性能及技术特点说明
4.2.1 采用先进智能的微处理控制器CPU控制设计